中秋節(jié)與酒
發(fā)布日期:2010-09-15 瀏覽次數(shù):21894
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,是我國僅次于春節(jié)的第二盛大節(jié)日:中秋節(jié)。“中秋”一詞,始見于,《周禮》:“中秋晝,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;中秋夜,迎寒亦如云。”但中秋成為節(jié)日,是到了胡唐才約定俗成的。
中秋節(jié)以賞月、拜月、玩月為主,又稱“月節(jié)”或“月夕”。之所以選擇八月十五這一天賞月,是因?yàn)橐荒曛羞@一天的月色最皎浩。
月與酒自古就有著不解之緣,不少詩人都既嗜酒如命,又以月為魂。在月光明媚、清輝遍灑的中秋之夜,載酒賞月,吟詩作賦。
蘇軾著名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(shí)有》就寫于中秋夜通宵長飲之后。清詩人陳澧也寫出了中秋夜飲的清興:中秋一醉不嫌遲,莫負(fù)今朝把酒卮。人有幽懷愛深夜,天將明月答新詩。四山雨氣全成水,一桁樓陰倒入池。野鶴閑鷗都睡了,此時(shí)清興有誰知。
詩人們太喜歡乘中秋明月把酒吟詩的雅舉了,以于即使中秋無月,也要照飲照寫,仿佛不如此就蹉跎了佳節(jié)良辰似的。顯然,在這里把酒吟詩已經(jīng)成了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明月本身倒成了不那么緊要的東西。早在漢代,中秋無月時(shí)就有人寫古樂府曲《霜娥怨》彈琴宴飲。宋時(shí),王琪為迎中秋早早備好了宴席,不巧碰上了陰天,但他還是興致勃勃地朗誦著“只在浮云最深處,試憑弦管一吹開”的詩句去找好友晏殊。晏殊正為中秋無月而悶悶不樂,聞之大喜,立即穿衣起床,與他“相與樂飲達(dá)旦”。大文豪歐陽修,一次與詩友王君玉備好酒席喚來歌女共迎中秋,不巧碰上了一場大雨,但仍飲酒賦詩自娛,長夜不倦:池上雖然無皓魂,樽前殊未減清歡。綠醅自有寒中立,紅粉尤家燭下看。羅綺塵隨歌扇動(dòng),管弦聲雜雨荷干。客舟閑臥王夫子,詩陣教誰主將壇。
明成祖有一次中秋開宴賞月,結(jié)果月為濃陰遮蓋,郁郁不樂。在帝待宴的大才子、翰林學(xué)士解縉見狀,口占《落梅風(fēng)》詞一首,并賦《中秋不見月》一章以助興:嫦娥面,今夜圓。下云簾不著臣見。拚今宵倚攔不去眼,看誰過廣寒宮殿。吾聞廣寒八萬三千修月斧,暗處生明缺處補(bǔ)。不知七室何以修合成,孤光洞徹乾坤萬萬古。三秋正中夜當(dāng)午,佳期不擬嫦娥誤。酒杯狼藉燭無輝,天上人間隔風(fēng)雨……成祖覽后大喜,與群臣邊飲邊聊,夜半后明月復(fù)出,清輝遍地。不由稱選道:“解縉真才子,奪天手也。”命宮人“添酒回?zé)糁亻_宴,”盡歡而散。
中秋夜飲酒賞月不獨(dú)詩人喜好,上至帝王將相,下至庶民百姓,也都樂此不疲,只不過他們沒有詩人那份文才,難將所感訴諸詩篇罷了。據(jù)《天寶遺事》記載,唐玄宗的近臣蘇,在一年中秋的宮廷“文酒宴”上,忽發(fā)奇想,提出“清光可愛,何用燈燭”,被大家欣然采納。
《東京夢華錄》說:宋都汴京(今河南開封市)在中秋節(jié)前,所有酒店皆賣新酒,所有酒樓皆重新結(jié)彩,裝飾門面。中秋夜賞月之時(shí),富貴之家,結(jié)飾臺(tái)謝;庶民百姓,爭占酒樓玩月。南宋時(shí)此風(fēng)更勝,王孫公子、富家巨室“或開廣榭,玳筵羅列,琴瑟鏗鏘,酌酒高歌”自不必說,一般人家,“亦登小小月臺(tái),安排家宴,團(tuán)圓子女,以酬佳節(jié)。”即使貧困人家,“亦解衣市酒,免強(qiáng)迎歡,不肯虛度”。中秋節(jié),賞月節(jié);中秋節(jié),飲酒節(jié);中秋節(jié),吟詩節(jié)。月、酒、詩的三位一體,鑄成了炎黃子孫所最喜愛的秋季盛日——中秋節(ji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