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觀法師:談“緣”
發布日期:2010-10-24 瀏覽次數:18530
曾有人說:“生命是一種緣。”
緣有很多種,能夠相識相知,是一種令人珍惜令人難忘的緣。但生命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過的行人,落雨的屋檐下同時避雨的路人,昏淡的路燈下等候同一路車的夜歸人,他們也都是有緣人。甚至于藍天下兩只飛鳥,能夠在空中相遇,也是因為有緣。
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緣,也不是每一個尋覓的人都可以抓住緣。或者有緣,然而源頭水尾難以相見;或者無緣,行色匆匆遠隔天涯。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,一個念頭,一次決定,往往便可能擁有或錯過一份緣。選擇了愛是因為緣,而選擇了不愛卻也是為了緣,生命如此,生活亦如此。
緣就是緣。不需許下誓言,也不必要求承諾。可以擁有時,不必山盟與海誓依然可以真誠相擁,而無法擁有時,即使是求,也求不來一份聚首的緣。看那靜謐的星空群星閃爍,而守望了千萬年的牛郎織女星,依舊相對無言,守侯著一年一度七夕聚首的緣。“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”,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,卻造就了一個永恒的傳說。其實天上人間,有一些也許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障礙,而另一些卻是人們并不想擺脫的束縛,一切只是因為有緣注定。
高山流水是一種緣,怦然心動是另一種緣,文君當爐是為了緣,不愛江山愛美人卻也是因為緣。這個緣,令人難解。卓文君為了司馬相如,別豪門赴街市,當爐賣酒不言貧富;溫莎公爵不惜放棄王位,舍棄江山,終于攜得美人歸,皆因有緣。而鐘子期與鮑書牙,不需任何介紹與表白,只一曲高山流水,弦響天地間,空前絕后,震撼心靈,他們都從對方的眼眸中讀懂了彼此,這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碰撞,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,是瀟灑物外無欲無求的緣分。
張愛玲在她的文字里這樣寫道:“于千百人中,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,于千百年中,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中,有兩個人,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就這樣相逢了,也沒有什么可說的,只有輕輕地道一聲:哦,你也在這里嗎?”哦,原來相逢即是緣。
而詩人徐志摩卻告訴世人,人們苦苦追尋的緣,是不可強求的,是雙溪上的小舟載不動的,是無法帶上前路的。——“在茫茫人海中,我欲尋一知己,可遇而不可求的,得之,我幸;不得之,我命。”這種緣,令人嘆服。
“緣起性空”是佛教特有的教義。“緣起”即“諸法由因緣而起”。簡單地說,就是一切事物(生命)或一切現象的生起,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,離開關系和條件,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。佛曾給“緣起”下了這樣的定義:“若此有則彼有,若此生則彼生;若此無則彼無,若此滅則彼滅。”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。
我們相信一切萬有皆受因緣支配,非人們所得以輕忽;所以,佛教常說因緣、因緣,即是如此。如果沒有因緣呢?那只有隨緣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