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“緣”
發布日期:2010-09-27 瀏覽次數:17637
——王香伶
一個“緣”字,也還真值得咀嚼和品味。
在國人的觀念和文化中,“緣”可謂多姿多彩。佛有“佛緣”,道有“仙緣”,儒有“儒緣”,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也常講“人緣”、“地緣”、“機緣”、“因緣”。“有緣千里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逢”。茫茫人海中,素未謀面的兩個人因某種巧合而相識,那叫“相識有緣”;“曲高和寡”,突然間遇到了“知音”,那叫“相知有緣”;說這個人人際關系不錯,那叫“極有人緣”,而男婚女嫁,配了夫妻,那叫結了“姻緣”,而且這“姻緣”在國人眼中也還真是來之不易,倘無前世之修,怕也不會有了這等結局。《新白娘子傳奇》中反反復復地唱:“千年等一回,千年等一回”,“等”就是等待機會或者說“機緣”,等的過程大約也就是“修煉”的過程,而且一等一修就是千年,你說難也不難!日常生活中,兩個人如果“緣分”對了,蠻可以不分了你我,盡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,至于誰去埋單,倒不十分計較。倘“緣分”盡了,別說朋友,即使是夫妻也難免反目成仇,先是弄到無話可說,再是弄到砸碗摔盆,繼而弄到或分居獨處或“各奔東西”的地步。這且不論,即以“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”,也多半是異地忽遇“鄉黨”,感“鄉緣”之情才生發出來的。如果沒有了這個前提,誰會一見面就兩眼淚汪汪的,招人笑話!
細細品來,只一個“緣”字,也還真道出了蕓蕓眾生與人與事與物的種種關系。
“緣”的涵義,就一般意義而言,至少有三重:一是“緣分”,就是關系;二是機緣,就是時機和機會;三是因緣,就是因果和條件。這些含義不僅佛教講,儒家和道家也講。“緣”的分類,也有多種,常見的:一為“人緣”,“人緣”中又有“親緣”,“友緣”,“群緣”。所謂“群緣”,也就社群、民族、國家之緣。二為“物緣”,即講物質生活、經濟生活的一種狀態。三為“事緣”,即事情發展的機遇、時機和歷史發展的時機。“事緣”有偶然性,也有必然性,看似偶然的事件和機會中往往也隱含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。我們常講“機不可失,失不再來”,也就是要及時抓住機緣,以爭取事業上的成功。
“緣”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中,儒家功不可沒。它的高明就在于把“仁”“禮”“和”的道德人文精神引入“緣”文化,體現了對人生意義、人生價值的終極關懷。在儒家的“緣”文化觀念中,仁是根本之道,所謂“仁者人也,仁者愛人”,講道德之“仁”就是生活之“人”,有道德的人必須有愛人之心,即普遍的愛心;“禮”與時俱進,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禮,不能有恪守不變的陳規;和為貴,所謂“和而不同”,講禮的實施在于能把各種有著差別的人事物整合起來,形成一種和諧。這在今天也還是有積極意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