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《今世緣月報》第十一期
蔣紅初: 省一點都是好的
蔣紅初1988年進廠,經歷了高溝酒廠到今世緣酒業的興衰沉浮。25年來,無論在什么崗位,他總是默默無聞,兢兢業業地工作。他什么也不求,只求所在的這個企業好。2010年,他開始負責制曲中心電瓶車修理工作。
制曲中心現有30多輛三輪電瓶車,因為使用頻率高,負荷大,車輛經常出現各種故障,所以每天都會看到蔣紅初忙碌的身影。
起初,蔣紅初對電瓶車修理也是一知半解,但他相信“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通過刻苦鉆研,用心摸索,他很快就熟練掌握了電瓶車的維修技術。
>>蔣紅初特別“節儉”,對電瓶車因損壞而更換下來的配件,如電機、電瓶、控制器、倒順開關等,只要能夠再利用的,他都是盡量拆掉后重新組合使用。就拿電瓶車輪胎來說,如果漏氣了,可以補。如果汽根斷了,一般都是要換一個新輪胎。但蔣紅初不是這樣做的,他有自己獨特的辦法。他經常光顧街上的廢品收購站,到那兒“尋寶”,如發現廢品中的輪胎汽根,就和收廢品的商量,將汽根拆下來。廠里的電瓶車輪胎汽根壞了的時候,他就用拆來的汽根換上去。每臺電瓶車有5只電瓶,使用時間長了,會有1只沒有用的電瓶,蔣紅初就用其它更換下來的舊電瓶再組裝使用。
今年夏天的一個午后,有出曲工人將一輛出故障的電瓶車拖到修理間,蔣紅初經過仔細檢查,發現是電機磨損老化出現問題。出曲工催促他快點換一個新的電機,他生氣的說:“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車輛出現故障,你難道會扔掉,買新的嗎?一臺電機要好幾百元錢,如果能修理好的話,還是盡量維修,能省一點都是好的”。說著,他拿出事先拆下來的齒輪、轉子等配件,顧不上擦去臉上的汗水,鉆到電瓶車下面維修。半個多小時后,終于修好了,他也露出喜悅的笑容。
>>蔣紅初非常熱心。兄弟單位的電瓶車遇到了故障請他幫忙,他都會盡力相助。有空閑時間就主動上門服務,實在抽不開身,就讓兄弟單位將電瓶車轉運到河西的制曲廠區,下班后加班修理好,并將出現故障的原因耐心地告訴使用者。
011年他岳父病危,為保證正常生產,連岳父最后一刻也沒有來得及看一眼。喪假期間,他接到修車電話后,晚上騎著摩托車從80多里外的蔣庵來到廠區,連夜將車修好。他說:“只要電瓶車不出問題,能保證正常生產,苦點累點也值得。”
編后語:
蔣洪初的故事很平凡,也很感人。平凡的是他作為制曲中心的維修工,與沿街修車的沒什么兩樣;感人的是他從事那點“絕活”的過程,值得景仰。在這個過程中,從骨子里滲透出他對企業的熱愛,把企業當成了自己的家,對本職工作的敬業,是精打細算了。
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青島大學的保潔工吃學生的剩飯剩菜引起了強烈地反響;漣水炎黃大學的創辦人蔣志平先生也曾吃學生的剩飯以此教育學子;蔣洪初在廢品站“尋寶”,意味深長,更值得我們反思。
成由勤儉敗由奢。浪費之因大都是“公”,因為是企業的,對一些跑、冒、滴、漏,有的人就司空見慣,視而不見,油瓶倒了也不扶,而在自己家里,媒氣水電都介意,在這一點上是“公私分明”,而忘卻了唇亡齒寒之理。
近日,中央印發了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》,顯示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狠剎“四風”的堅定決心。厲,是嚴格;行,是踐行。作為今世緣的每一名員工,我們是否應該像蔣洪初那樣,把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美德、一種智慧、一種責任、一種品質,從點滴做起,以實際行動艱苦創業,時刻牢記:企業好,大家才好!(劉永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