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漢秋:廣結善緣 服務社會
發布日期:2008-10-13 瀏覽次數:29478
前不久中央一些領導同志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建設和諧文化,上個月中央授權開了一個和諧文化的研討會,專門就建設和諧文化做發言討論。關于這個會議的稿件在《光明日報》已經發了三四版,書已經快要出版了。我在這個會上主推“仁愛”。
和諧社會的構建,需要和諧文化為它打下思想基礎、提供道德支撐、創造人文環境。而和諧社會和諧文化,必須人有一個主體精神,這個主體精神不是外部東西,而是人們的內心世界,我們需要有一個核心道德,一個支撐,這個核心道德是什么?我在那個會上主推“仁愛”。以“仁愛”為懷來構建和諧,來建設和諧文化。參加“中華緣文化”論壇,我得到啟發,我覺得應該補充一句,就是“仁愛為懷,廣結善緣”,從人主體來說,就是要慈悲為懷,化為人際關系,人跟人的關系,人跟社會的關系,就是廣結善緣。所以廣結善緣是和諧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內容。廣結善緣某種意義上由于和諧,小到人跟人之間廣結善緣,大至一個國家廣結善緣,那么這個社會才是和諧的。我們現在不只自己建設和諧社會,而且提出和諧世界,和諧世界也為我們國家廣結善緣。我覺得“緣”文化確實可以豐富我們現在文化的內容,我們從傳統文化中的精華,提取出來建設新文化的構成因素,這對現在的和諧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很好的元素,是一個助力,是和諧文化重要的意義。這是我講的第一點。
第二點,自然生態有多樣性和平衡,文化生態也有它的多樣性和它的平衡。無疑一個單一的現象,領導的力量這是不能動搖的,但是不是主導只有一種,辯論就是唯一的?我們過去封建傳統社會里面,是儒道、道家、佛家一方面被國家吸收,又被儒家影響,同時三道共同構成我們中華文化,可以允許我們文化生態的多樣,保持平衡。文化領域我覺得也是相生相克的。有很多東西都是互相構成一種平衡的,比如說市場經濟是造成一種利益驅動,在這種情況下急功近利,或者是過分趨利,那么怎么來制約或者來調節?當然我們就要以“為人民服務”來做我們的主導思想。但總的說“為人民服務”這是對干部來說的,作為領導黨,執政黨,對于領導干部應該建立“為人民服務”的觀念,不能夠過分的趨利,這個是對的。
那么對于一般的人,我不是領導干部,我是人,一般老百姓,應該怎么樣分治這種現象?有各種各樣的途徑。我覺得廣結善緣也好,仁愛之心也好,慈悲為懷也好,都是為消減過分的趨利之心的一種治人的因素。我們看從白居易、蘇東坡他們怎么處理的,他們失意挫折的時候,什么力量支撐他們生存下去,除了儒家思想,道家、佛家也是這樣的思想。從歷史上看,人們在失意的時候,往往是以道家思想,佛家思想來超脫,通過精神能力支撐,使一個人,在失意的時候生活更好。在克服當前一些弊端或者一些思想出現的弊端的時候,除了我們馬克思主義和為人民服務這些思想之外,還應該有一些積極發揮作用的思想因素。現在有一個很出名的提法,叫引導宗教跟社會主義相適應,這個提法是很高明的。宗教并不是都是精神鴉片,它可以引導跟社會主義相適應,可以消除消極因素,發揮積極因素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今天來制約、調節我們意識形態或者社會風氣中一些問題的時候,制衡的因素中更應發揮“緣”的文化,廣結善緣這種文化可以起很大的作用。比如說社會第三次分配,包括慈善事業,除了第一分配,第二分配,慈善事業屬于,這個就是基于善心,這就是廣結善緣,就可以緩和社會貧富懸殊,可以解決硬性的規定,發揮一些調節的作用,而這些調節作用積極的因素從哪里來?“緣”文化也好,其他的也好,來共同發揮作用,使這個社會的文化起一種平衡的作用,如果不是馬克思主義便都要打倒,那樣生態平衡就受到破壞了。1958年的時候,當年全民消滅麻雀,結果造成生態不平衡。文化生態也是這樣,它是多樣性要平衡的,我們破壞這種形態平衡是不利于文化建設的。我們特別是在文化生態多樣性中間,增加一種平等,在文化互相制衡、平衡之間會起到作用的。從這一點出發討論我們“緣”文化是有意義的,至少是提起人們注意的新的領域,是有益的。
(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、農工民主黨、中央宣傳部原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