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《今世緣月報》第三期
供給側發力,加快培育新動能
今年是“十三五”的開局之年,也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攻堅之年。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,如何探索創新,推進供給側改革,做出適應市場的精品,提升百姓獲得感?
3月16日,中國江蘇網記者就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這一話題,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、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黨委書記、總經理周素明。
改善供給,讓老外來中國“掃街”
主持人:以前說“拉動內需”,現在談“供給側改革”,怎樣看待這兩者的關系?
周素明:過去搞汽車下鄉、舊家電換新家電,目的是什么?是刺激消費,刺激需求。現在供給側這一塊有問題了,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在升級,而有效供給不夠,背后是老百姓尤其是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能力大大提升。他們的需求是什么?就是產品質量要好,性能要好,而且品牌還要好。
主持人:身邊很多人買手機熱衷新款的蘋果,出國總是喜歡帶國外產的名牌保溫杯、電飯煲、電動剃須刀、電動牙刷等等。對此,如何看待?
周素明: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消費能力強了,近幾年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高于GDP增長。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很多國內商品,都是質量基本合格,基本安全。對于中等收入以上群體來說,他們就滿足不了,到國外去看到好的就買,他們不想把這個錢浪費在國內。這反映出我們在供給側這一塊出了問題。如果說我們有性能非常好、質量非常棒的商品,干嘛要跑到國外去掃街?如果老外都跑到中國來掃街,那我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非常強了。
“互聯網+”,也可以“+互聯網”
主持人:江蘇是制造大省,針對江蘇企業的供給側改革,有什么手段和方法?
周素明:江蘇是經濟大省和經濟強省,但理性地看,我們和國際上的先進水平相比,客觀地說還有差距。我們在品牌方面不夠,品質支撐力還有差距,在產品創新方面也還有提升的空間。一些大企業創新能力還不錯,每年科技創新的投入較多。中小企業也想做出好產品、開發新產品,但往往投入不夠,這方面江蘇下一步還要加強。
主持人:江蘇作為實體經濟大省,同時互聯網和軟件產業也有較好基礎,如何通過“互聯網+”實現線上線下更好的結合,助推企業供給側改革?
周素明:從江蘇來講,“互聯網+”應該是“實體經濟+互聯網”。江蘇的制造業實體經濟,很多企業做得比較好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二產向三產的延伸。二產再加上互聯網的話,互聯網那一塊的銷售就變成三產了。我們企業是制造業,去年年底開始,我們也在做新的業態平臺,一方面線上銷售,另一方面謀劃發揮品牌優勢,實現線上展示跟線下結合。過去我們做實體,本來就有比較豐富的渠道資源,打通線上渠道毫無疑問對實體經濟是很大的提升。
“工匠精神”,成為社會共識
主持人: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“工匠精神”。提到“工匠精神”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日本的電器、德國的汽車、瑞士的鐘表,如何培育企業的“工匠精神”?
周素明:從宏觀的層面來講,“工匠精神”是推動供給側改革,推動中國制造向品質制造升級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。“工匠精神”的培育,我們要形成全社會的共識,制造業崗位上的員工,尤其要有“工匠精神”。
政策扶持,要準確施策
主持人: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企業需要面對的新課題,也對政府的整體統籌和專業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。你希望江蘇從哪些方面來引領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?
周素明:對供給側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,是不是要準確施策?江蘇那么多的企業,來排摸一下,哪些企業在供給側改革有積極性,政府再來拉一把。如果泛泛用力,效果可能跟準確施策還是有差異的。供給側改革是一盤棋,既要發揮好政府這只“手”的作用,也要發揮好企業這只“手”的作用,形成二者的合力,江蘇供給側改革就一定能夠走在全國的前列。
小微企業,認清市場和優勢
主持人: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,對于小微企業和創業的年輕人,你有什么建議?
周素明:小微企業相對來說困難較多。小微企業重要的是要理性思考市場在哪里。接著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里。比如說本地優勢。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,無論是小微企業還是年輕人創業,一定要多一些理性,少一些沖動,這樣可能對國家,對企業,對相關的創業者都有好處。
(來源:3月16日《新華日報》)